最近你應該也有感覺,怎麼買東西都貴了?我自己是從超市買蛋的時候開始覺得怪怪的——以前一盒蛋不到百元,現在看到標價都會停一下手;再加上 Uber Eats 的珍奶從 50 幾元變成 70 起跳,有時候還要加上外送費和平臺費,根本喝不下去。這些變化一開始我也沒太注意,直到月底打開信用卡帳單,突然冒出一句:「咦?我怎麼又花這麼多?」這真的不是錯覺,是有東西在默默作怪,那就是——通貨膨脹。
講得簡單一點,通膨就是「你的錢在變薄」,用同樣的100元,買到的東西越來越少。我最有感的是日常開銷不知不覺就超標,明明沒有大買特買,帳戶餘額卻下得比預期快。那種「明明沒亂花錢,卻越過越緊」的壓力,很真實。CNN 就有報導說,這些關稅對美國家庭的打擊超直接,不只你愛喝的啤酒、開的車、用的電器,連超市裡的基本食物都悄悄變貴。有一種日子明明還是照過,但成本默默多了一層的感覺。
而且還不只政策因素。像去年巴爾的摩大橋倒塌,一開始我只覺得這種新聞跟我生活應該沒關,但後來看到 Forbes 說這會影響全美供應鏈,我才意識到:「天啊,原來物流塞住,最後變貴的是我家冰箱裡的牛奶和冷凍雞腿…」
這些變貴,不只是帳面上的數字,而是實際讓你開始懷疑:「我到底還買不買得起房子?車子呢?是不是以後連換筆電都要多想三天?」這些感受也讓整體消費信心持續(xù)下滑。很多人會問:「那不是可以升息來壓通膨嗎?」理論上是沒錯,但對我們一般人來說,升息的代價是貸款變貴、房貸壓力變大,心理上會更緊繃。我就有朋友說他本來還在考慮換房,但看到利率調升,直接打消念頭。
總結一下,2025年初的通膨壓力還是很有感,從早餐店菜單到房貸帳單,每個細節(jié)都在提醒我們:生活,真的變貴了。現在全球政府與央行都在壓抑通膨與刺激經濟之間找平衡,而我們這些消費者,只能小心翼翼地過生活、觀察局勢,邊走邊修。
「通貨膨脹」到底是什麼東東?經濟學家的解釋其實很簡單!
簡單說,通貨膨脹(inflation)就是:你手上的錢,正在偷偷變薄。
學術一點的說法是「一般物價水準在整體上持續(xù)上升」的現象。也就是說,不只是雞排、奶茶,而是大多數商品和服務的價格長期都在往上爬,讓貨幣購買力下降。
如果你覺得最近手上那張千元鈔用得特別快,沒錯,那就是它的購買力在下滑。
你以為只是漲價?其實這才是通貨膨脹真正的「膨」!
這個「膨」到底是怎麼來的?經濟學裡面其實有幾種主要成因,分別來自「需求面」和「供給面」。像「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」就很像演唱會開賣,太多人搶票,價格自然炒高。
但「成本推動型通膨」就有點像最近你訂不到餐廳、外送變貴的原因──不只是因為大家愛吃,是因為原物料漲了、瓦斯?jié)q了、油價漲了,連人力成本也在漲。
像我學校的健身房,因為電費跟維護成本變貴,學期中被迫調整價格,會員哀鴻遍野。我才驚覺,這些漲價不是單一事件,而是系統性的「推動」。
為什麼雞排、房租、剪頭髮都變貴?揭開全面通膨的真相!
有一年臺灣颱風後高麗菜漲到一斤破百,當時我媽說「那就別吃菜了」。但兩週後價格就掉下來,那只是短期供應鏈影響,不叫通膨。
真正的通膨,是你觀察幾個月甚至一年後,發(fā)現雞排漲、房租漲、交通費漲,連剪頭髮也變貴。像我最近搭 Uber,短短一年多,價格漲幅近三成,司機直接跟我說:「不漲真的活不下去,油價、維修費都漲了」。
這種「潛移默化變貴」才是最可怕的,它不像股票那樣每天讓你有感,但它天天在你錢包裡動手腳。
錢怎麼用都不夠?4 種通膨元兇你可能每天都在遇到!
- 需求拉動型通膨:疫情解封後大家瘋狂出遊、狂買報復性消費,結果物價跟著上漲。
- 成本推動型通膨:像俄烏戰(zhàn)爭影響原油價格,讓整個運輸、物流、能源成本都變貴。
- 輸入型通膨:我們進口的商品變貴,例如咖啡豆、水果,臺灣就很有感。
- 心理預期:這真的很現實。只要大家「覺得會漲價」,就會提前搶購,反而讓價格真的漲。
CPI 是什麼?如何用這個數字預測你下週會不會吃貴飯?
CPI(consumer price index)就像政府版的「物價體感溫度計」。它追蹤一籃子商品的價格變化,像是食物、交通、醫(yī)療、教育…等等,是反映通貨膨脹率最常見的指標。
我自己會搭配臺灣主計總處的網站資料+TradingView 技術圖來觀察 CPI 月增率。2022 年那波油價飆漲,我就是從 CPI 變動率推測:「接下來外食費應該會變貴,趕快先回家煮?!菇Y果真的準。
核心 CPI 更能看穿物價的本質
核心 CPI 是從原本的 CPI 中,去除「波動最大」的兩項——能源與食物。 因為這兩項容易被天氣、戰(zhàn)爭、節(jié)慶、假期等外部因素影響,不利於看長期趨勢。
我以前寫研究報告時,專門分析過美國的核心 CPI。當時油價暴跌,但租金跟醫(yī)療費用年年上升,整體通膨其實並沒有像媒體說的那麼低。
我那時是透過 CPI 月增率+新聞脈絡,推測出「外食快要漲了」,趁還沒爆前趕快自己煮,結果真的讓我少噴一波錢。但你知道嗎?其實 CPI 的影響還不只生活開銷,它也會牽動全球外匯市場的走勢,像美國 CPI 一公布,美元、黃金、甚至亞洲貨幣都會出現波動。
?? 如果你也想更深入了解,可以看看我這篇延伸分析:
《美國CPI大解密:消費者物價指數如何牽動外匯市場風雲?》
通膨不只是財經數字,對你我的日常生活影響深遠!
購買力下降:這是最有感的,每個月薪水沒變,東西卻越來越貴。
實質負利率:存款利息跑不贏通膨,就算你乖乖存錢也變相「虧損」。
生活成本上升:房租、保險、電費、網費、咖啡…每一項都多一點,加總就是壓力。
弱勢族群更受傷:薪資低、花費佔比高的人首當其衝,生活品質直接被壓縮。
不只你我受影響,整個經濟體也會因通脹震盪
金融市場大風吹:高通膨讓各國央行升息,資金移動劇烈,股債震盪變常態(tài)。
企業(yè)壓力山大:成本上升壓縮毛利,老闆不敢請人、裁員也變多。
不是所有通膨都一樣!3 種常見類型+你該怎麼因應?
- 溫和通膨:其實是好事,表示經濟正在成長。
- 高通膨/惡性通膨:像委內瑞拉那樣,一袋錢只能買一條麵包。
- 停滯性通膨:經濟停滯但物價還在漲,1970 年代的美國就曾爆發(fā)過這種狀況。
臺灣也沒有置身事外!通貨膨脹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
搞懂「通貨膨脹是什麼意思」,真的不是為了變經濟學家,而是為了讓你下次在早餐店、超市、投資平臺上,知道自己在面對什麼。
有次我早餐想吃蛋餅,走進熟悉的攤販一看…40 元。我愣了一下:「不是才 25 嗎?」
老闆淡定地說:「麵粉、瓦斯、雞蛋都漲,這價錢沒辦法?!?/p>
不只這樣,我發(fā)現連咖啡廳也在偷偷變動價格——午晚餐不一樣價、時段價格浮動,還會推出會員制,其實這些「動態(tài)定價」背後,都是在適應物價波動。
如何抗通膨?這幾年我試過的方式分享給你
老實說,剛開始接觸投資那陣子,我根本不懂什麼是「通膨」。只覺得怎麼早餐越來越貴、Netflix 漲價、連雞排都變小一塊……後來才意識到:不是我變窮,是錢真的越來越不值錢。
從那時候開始,我就開始試著找方法「對抗通膨」,以下這幾個做法,真的都是我自己試過、失敗過、也有學到東西的經驗:
我先從「投資黃金」開始下手。
通膨新聞滿天飛,我就想說試試看用 Moneta Markets 億匯的模擬帳戶來做黃金ETF的 CFD 交易。雖然一開始還搞不太懂什麼是抗通膨債券,但看到金價跟著 CPI 數據變動、慢慢往上爬,心裡就覺得比較安心。
沒真的賺錢(畢竟是模擬交易),但至少有種「我開始行動、不是只是乾著急」的踏實感。
後來我開始研究高股息股票。
某次發(fā)年終,我把其中一筆拿去買金融股,朋友說升息循環(huán)時銀行會受益。我那時抱著「反正就當定存」的心情,配息慢慢累積,真的覺得比把錢放銀行來得有感一些(雖然也被套過啦,不過那又是另一個故事…)。
實體資產這塊我沒真的買房,但有研究過 REITs。
我自己有用零股買過幾檔 REITs,像是主打商辦的那種。雖然波動也有,但整體租金收益還算穩(wěn),對小資的我來說,至少比存錢在定存帳戶好玩多了。
最有感的,其實是改變消費習慣。
這真的不是老生常談。有陣子我用記帳 App 抓開銷,才發(fā)現我一個月光是外帶咖啡就噴了兩千多!後來我逼自己改成「每天只能買一杯」的儀式感生活,省下的錢拿來買書或投資自己,老實說意外覺得生活質感反而變好了。
那央行都怎麼面對通膨?
這段是我後來才慢慢搞懂的,說白了他們的操作有三招:
- 升息:提高貸款利率,讓大家借錢、消費都變得更貴,來冷卻整體需求。
- 縮表或收資金:想像一下,把市場上「撒出去的錢」慢慢收回來,減少流動性。
- 釋放預期訊號:用發(fā)言、記者會丟出「我們會打擊通膨」的風向,讓市場自己冷靜。
我以前看這些新聞都看不懂,但現在只要一聽到升息或縮表,就會立刻想:「啊~要注意我的投資組合了!」
總結:理解通膨的本質,是現代人財務自由的第一步
這幾年,我從一個只會記帳的學生,慢慢開始學著看消費者物價指數(CPI)、關心消費者價格指數的變化,甚至會查查的通膨率、追蹤全球央行開不開會、會不會調整利率。搞懂通貨膨脹的本質,讓我不再只是被動接受「東西變貴」這件事,而是知道背後其實藏著一連串經濟現象。
通膨,說穿了就是商品價格和服務的整體上漲。這會讓的貨幣購買力下降,也會讓你的貨幣變得不值錢,甚至造成貨幣貶值的壓力。通膨會一直在,但我們可以選擇更有意識地面對它。
而像中央銀行常用的應對工具——升息、調整資金供給,就是為了讓整體物價水準和的通膨率不會失控。你也會發(fā)現,物價不只是你看到的「變貴」,它的背後是成本上升、供應鏈變動、甚至國際情勢牽動的複雜機制。
搞懂這一切,不是為了讓自己變成什麼經濟學家,而是為了下次在早餐店點餐、超市選購,或是在投資平臺上操作時,能知道自己是在什麼樣的inflation環(huán)境下做決定。
通貨膨脹會一直存在,但我們可以選擇:做個更有意識的參與者,而不是茫然的買單者。
常見問題 FAQ|關於通膨,你可能也想問…
Q1:通貨膨脹到底是什麼意思?真的會讓錢變少嗎?
會喔。不是說錢會不見,而是「你一樣拿 100 塊,能買的東西變少了」。以前雞排 60 現在漲到 85,這就是錢變薄的感覺啦。
Q2:通膨會不會一直漲不停?會不會突然爆炸?
一般來說政府會盯著,控制在「溫和通膨」的範圍,不會讓它失控。但如果遇到什麼戰(zhàn)爭啊、全球疫情那種大事,就可能會短期失控,像 2022 那波大家應該都感受到吧。
Q3:CPI 是什麼?為什麼常??吹剿??
CPI 就是「消費者物價指數」,簡單講就是追蹤東西有沒有變貴的統計。你吃的、用的、搭車、看醫(yī)生…這些物價變化,CPI 都有反映,所以它對我們的生活超級有關。
Q4:核心 CPI 是不是更準?它到底跟 CPI 差在哪?
核心 CPI 是「去掉了波動比較大的項目」像是油價、菜價,因為這些起伏太劇烈,會讓整體數字變得難以判斷長期趨勢。所以如果你想看「比較穩(wěn)定的通膨趨勢」,看核心 CPI 會更清楚。
Q5:我是學生耶,通膨真的會影響我嗎?
會啊~不要以為你沒買房就沒影響,光是房租、學餐、交通費、甚至飲料都會漲價啊。只要你有在花錢,通膨就會找上你。
Q6:我想看臺灣的通膨數據,有沒有免費的地方查?
有!你可以直接上「主計總處」看每月 CPI 報告,裡面都寫得滿詳細。想配圖表看走勢的話,我會用 TradingView,蠻直觀的,免費版就夠用了。
Q7:通膨很高的時候,還適合投資嗎?還是乖乖存錢?
存錢當然安全,但如果只存現金,可能會被通膨追過、越存越薄。這時候可以考慮一些抗通膨的投資工具,像是黃金、高股息股、REITs 等,至少能讓你的資產不至於被吃掉。
Q8:Moneta Markets 億匯 有什麼工具可以用來對抗通膨?
Moneta Markets 億匯的模擬交易功能很好上手,我自己會拿來看黃金、ETF 或 CFD 商品的走勢。搭配即時圖表,可以練習判斷什麼時候進出場,幫你在通膨時期找機會。
Q9:為什麼央行會用升息來壓通膨?但這樣不是會讓買房更難?
對,就是這樣的兩難。升息可以降溫市場、讓大家別亂買亂炒,但同時也會讓房貸變貴。對想買房的人來說,真的壓力大。但央行只能二選一,要嘛控制通膨,要嘛冒著房價再飆的風險。
Q10:那未來幾年還會通膨嗎?我該準備什麼?
照目前看法,通膨還不會馬上退場,但也不太會失控。你現在開始學著看數據、養(yǎng)成理財習慣,絕對是超前部署,未來不管怎麼變,都比較不會被打亂。